傷害牙齒的10個NG行為
36歲的琬婷,為了照顧孩子2年前從光鮮亮麗的職場退了下來,過去是個人人稱羨的Top Sales,現在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婦,天天相伴的不是孩子的哭鬧聲,就是米油鹽醬醋茶,一成不變的生活,讓她每天都累得像洩氣的氣球,無精打采,毫無生氣。
好不容易捱到5天連假,孩子有老公幫忙看顧著,自己也可以放縱一下擺脫廚房的糾纏,婉婷大肆叫了一堆外賣,準備大快朵頤好好犒賞自己。不料才剛吃完2塊炸雞,灌了杯冰可樂,此時牙齒突然感到一陣抽痛,而且疼痛感久久不能褪去。
面對整桌玲瑯滿目的美食誘惑,卻讓琬婷躊躇不前,在吃與不吃之間掙扎著。回想著離開職場後的居家生活,不需要兢兢業業面對他人,婉婷也開始疏於對牙齒的照護,導致牙齒開始出現了危機,幸虧婉婷及早尋求牙醫師的治療,挽救了瀕臨崩壞的牙齒。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用在牙齒保健上一點也不違和。日常生活對牙齒多點關愛,他就會給你應得的回報。一般來說,牙齒傷害都是漸進式、有跡可循的,你是不是也常在不知不覺中誤踩地雷,傷害牙齒的健康呢?
盤點傷害牙齒的10個NG行為,你中了幾項?
1、在錯的時間刷牙:
吃完東西後口腔的細菌開始進行代謝產生酸性物質,使整個口腔幾乎變成酸性。此時牙齒的琺瑯質會呈現軟化狀態,如果這個時候馬上進行刷牙動作,雖然可以去除食物殘渣,但相對下軟化的琺瑯質也會被牙刷磨損,所以應在吃完東西約20分鐘後待牙齒再度石灰化後再刷牙。
2、用錯牙刷刷錯牙:
有些人偏愛硬質刷毛的牙刷,雖然能快速去除牙齒面汙垢,但卻也較易傷害牙齦以及牙齒表面組織,嚴重的會導致牙齦出血、牙齦發炎,甚至牙齦萎縮的狀況。但如果選擇太軟的毛,清潔力道較不足,不易達到清潔的目的,因此選擇一支適合自己軟硬度的牙刷非常重要。另外,刷牙不能像鋸木頭一樣,橫著亂刷,而要順著牙縫一顆一顆上下刷,才能有效去除牙縫的食物殘渣
3、刷牙時間過短:
日本一項針對10~60幾歲的人口刷牙調查,平均時間皆落在1~3分鐘內,但光靠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是無法刷掉牙菌斑的。確實刷牙最主要的目的是消滅牙菌斑,根據牙醫師建議,每次刷牙至少3分鐘以上,如能維持5分鐘更好,才可能徹底清潔口腔。
4、不愛喝水:
多喝水有助於在咀嚼時產生唾液,保持口腔的濕潤,進而保護牙齒。唾液在牙齒保健中具有維持口腔酸鹼值的重要角色,抑制細菌孳生,另外,口腔若含有大量唾液,牙菌斑也不容易附著在牙齒表面上,有利於口腔清潔。
5、單邊咀嚼:
吃東西時,如果習慣只使用單側的後排牙齒咀嚼,有的人則是因為缺牙被迫只能用一邊的牙齒吃東西,久而久之會導致單側牙齒過度磨耗,長期下來因為臉部肌肉使用不平均,還會造成不平衡的臉型。
6、高酸度飲食:
牙齒的琺瑯質約在pH5.5以下開始溶解,因此高酸度食物易使琺瑯質軟化脫鈣,使細菌得以侵蝕牙本質,演變成敏感性牙齒,例如檸檬汁、汽水、紅酒、醋飲,以及部分醃製食物,都擁有極高酸性。建議吃完酸性食物後盡快漱口,避免牙齒在高酸環境中的時間過久,使琺瑯質受損失去保護牙齒的契機。
7、吃過熱食物:
台灣人酷愛熱食,總認為熱食才能嘗出食物的美味,像是剛出爐的烤肉、甫熬好的羹湯,雖然香氣四溢,但過高的溫度除了燙嘴外,更可能傷害我們的牙髓神經,牙髓神經若經常受到高溫的酷刑伺候,可能引發牙髓發炎、壞死、長膿包等症狀
8、把牙齒當工具:
有些人為了求快速或者耍帥,用牙齒當作拆封工具,撕咬零食或食材包裝,甚至還有人用牙齒當作開瓶器,看在牙醫師眼裡,這簡直跟牙齒自殺沒有兩樣。這類行為輕則磨損牙齒,嚴重的還會導致牙齒斷裂,所以千萬別做這種危險行為了。
9、愛吃高糖食物:
大部分的餅乾糖果,以及多數飲料都含有極高糖份,糖分容易黏著在牙齒表面,是蛀牙最喜愛的酸性環境。如果實在無法戒除高糖飲食,至少降低此類食物食用的頻率,並在吃完東西後徹底清潔口腔,讓口腔維持中性環境,才能降低牙齒被侵害的機率。
10、愛吃堅硬、堅韌食物、咬硬物:
有人喜歡在喝完飲料把冰塊拿來咬,或是邊看電視邊吃著牛肉乾,以及沒事愛咬咬筷子、竹籤等,如果你經常這樣使用牙齒,長久下來會對牙齒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損,嚴重的還會導致牙持搖晃,產生裂痕,最後演變成牙齒崩壞,得不償失。
牙齒保健只有訣竅沒有捷徑,平時落實正確刷牙方法與口衛習慣,遠離容易傷害牙齒的飲食,發現問題立即尋求牙醫師的協助或治療,才是保護牙齒健康、消滅口腔細菌的制勝之道。
延伸閱讀:護齒6大基本功 你做對了嗎?
抱歉! 此商品分類暫時沒有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