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是件不公平的事


雅婷和怡君是多年的大學室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口腔衛生習慣,雅婷非常著重牙齒保健,每吃完東西一定落實刷牙漱口,包包裡牙線、牙間刷這些行頭也絕對少不了,幾天就要補貨一次;怡君則是個小懶蟲,一支牙刷用了大半年也不換,刷牙也總是三兩下敷衍了事,好似牙齒有弄濕就好。但事與願違,每次發生蛀牙的都是雅婷,怡君卻總是牙好壯壯,可見蛀牙並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事,簡直是「不公不義」的事啊!


醣類食物是蛀牙元凶

當我們吃進甜食、含糖飲料或醣類食物的殘渣遺留在口腔時會產生糖,而牙齒表面有一層細菌覆蓋著,當遇到糖出現時會開始將它分解進而產生酸,此時的酸就會侵害牙齒最表層牙釉質(琺瑯質)中的礦物質,時間久了則會腐蝕整個牙齒結構。蛀牙初期是無法用肉眼看出的,這個時候如果沒有開始進行補救,牙齒就會被酸侵蝕進而產生孔洞,經過長時間的侵蝕最後就形成了蛀牙(齲齒)



形成蛀牙4大要素

由蛀牙原因來看,要發生蛀牙至少需要4大要素才能進行:

1、宿主:也就是牙齒(廣義包含唾液),如果沒有牙齒,就沒有蛀牙細菌攻擊的標的物。

2、食物:尤其是醣類食物、碳水化合物及含糖飲食,沒有食物就沒有糖的產生,也不會有酸的出現。

3、細菌:即使有了牙齒,出現了食物,食物留下殘渣在牙齒上,如果沒有細菌進行分解糖的動作,就不會發生蛀牙。

4、時間:上述三項要件都具備了,細菌也在口腔中分解糖產生了酸,但如果飲食後立即漱口或其他方式清潔口腔,中和了口腔中的PH,只要酸沒有時間和牙齒產生作用,蛀牙也就不容易發生了。,


由上而知,蛀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細菌由牙釉質向牙齒裡面步步逼進,不斷往內部的象牙質揮軍進擊,在牙齒表面形成幾乎是肉眼看不見的小洞,食物便會趁機躲入孔洞,成為細菌生長繁殖的最佳場所,因此要形成蛀牙,牙齒、食物、細菌和時間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蛀牙的五大階段

口衛專家指出,蛀牙不是一夕之間形成的,大致可以分成5個階段:

1、脫鈣:

   又叫做脫礦,當口腔環境PH值低於5.5時,牙齒的鈣磷離子就會開始流失。此時牙齒會變得越來越脆弱,導致失去光澤甚至出現白斑,這個階段患者大多沒有感覺,不會覺得不舒服,因此不易察覺、防範。

2、侵蝕牙釉質:

   牙釉質(琺瑯質)結構遭到酸的破壞,也就是牙齒保護層已開始被攻陷,牙齒可能變黃、出現裂縫或凹痕甚至輕微碎裂,牙齒開始有敏感的跡象。

3、牙本質受損:

   當牙齒外層的牙釉質長期被侵蝕,細菌或其他物質會開始入侵內部的牙本質,當細菌或酸性物質或是冷熱飲食的溫度進入牙齒內部的神經區域或組織時,牙齒就會產生刺激會疼痛的敏感反應

4、感染牙髓腔:

   蛀牙狀況如果沒有被阻止,持續惡化下牙髓腔便會開始受損,雅髓腔有大量的牙神經,因此當細菌進入後,牙齒疼痛感就會變得更明顯。

5、牙齒膿腫:

   侵入牙齒內部的細菌發展成膿腫,通常會伴隨劇烈疼痛、臉部發炎腫脹,若此階段還不加以治療,更可能會影響牙齒和骨骼。



蛀牙細菌柿子挑軟的吃?

回到最初提到的怡君經常對刷牙往往敷衍了事,卻比天天貫徹正確口衛習慣的雅婷還不容易蛀牙,究竟是為什麼?口衛專家表示,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口腔菌落」都截然不同,菌落就像一種占地盤的概念,把細菌包圍起來讓其他不同的細菌進不來,影響了細菌攻擊的區域。口腔菌落大多與家族遺傳或是個人基因有關係,而不是後天習慣造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某些人比別人更容易發生蛀牙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影響蛀牙與否的因素還有唾液,充足的口水有助於沖刷牙齒上的牙菌斑,讓牙菌斑不易黏著在牙齒上,因此經常口乾的人研究發現也比較容易發生蛀牙。另外還有一些疾病也會導致蛀牙的機率提高,像是胃食道逆流,當胃酸透過食道逆流到口腔時,牙齒經常暴露在這些酸性物質中,大大提高了蛀牙的風險。還有不停吃吃喝喝的狀況,也是蛀牙最喜愛的狀態,如果吃喝次數太過頻繁,即使有足夠的唾液,但無法發揮保護牙齒效果,終至使牙齒表面的礦物質持續流失,形成蛀牙。


預防蛀牙的方法,儘管個人先天條件可能會影響罹病機率的高低,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與落實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仍是預防與防治蛀牙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傷害牙齒的10個NG行為

抱歉! 此商品分類暫時沒有商品。